傳媒報道
Snaildy樂旼共融教育 減輕教職員負擔的系統
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行政工作?工作是應該有記錄的,但過量了則影響老師和社工原本的職責,變得本末倒置。」特殊教育需要(SEN)綜合平台樂旼共融教育(Snaildy)創辦人劉樂健(Patrick)是駐校社工出身,他一口氣列出一大堆教職同工需要就 SEN 學童填寫的報告和文件。他說:「有些學校還會將文件鎖在文件櫃,老師要問准後才能拿鑰匙開櫃翻閱文件。」回想起這些瑣碎的工作,Patrick 仍然感到無奈。
眼見文書工作量大,成立社企望減壓力
「社工的責任是跟學生溝通和建立關係。有一次小息,我正忙於趕死線把文件交給校長和教育局,有學生想找我卻找不着。那一刻我開始反思,究竟我是行政人員,還是社工呢?為什麼這些煩瑣的工作沒法用科技協助處理呢?」
每間學校都有一位統籌主任帶領學生支援組,處理校內 SEN 學童的學習需要。有一些學校有 800 名學生,卻有 200 名 SEN 學童,而支援組的教職員可能只有 7 至 8 名。教職員人手緊絀,而各種文書工作卻排山倒海傾瀉下來。Patrick 解釋那些文書工作的種類:「學生支援摘要、年終檢討表、一頁學生檔案、各項會議的記錄等等,多不數。」
Patrick 決定轉換角色先移動這座嚴峻的大山,讓學童得到實在、充足的關懷和教育。他找來志同道合的朋友羅偉業(Rex)成立 Snaildy。Rex 在大學時修讀社會學,精於計算,主力研發一套中央系統,方便教職員同步處理 SEN 學童的資料和資源管理的工作,減輕他們的行政壓力。
像蝸牛般學習,慢慢成長
「Snaildy」是蝸牛(snail)和學習(study)的結合,兩人是這樣論述他們的願景:「我們期待 SEN 學生可以像蝸牛那樣慢慢學習,細味當中的樂趣。同時也期望在 SEN 和非 SEN 領域的持分者,無論是學童、學校、家長、教職員、社工,或是教育心理學家等,都能快樂地成長,互相支援。」
跟本書中不少主角一樣,Snaildy 也是在疫情下誕生的。這對於團隊而言,既是挑戰,亦是機遇。Patrick 說:「疫情初期確實難以接觸到學校,電郵和信件都沒有得到回覆。而另一方面是停課不停學,老師仍要繼續在家遠端工作。我們的系統即使在家工作都可以使用,可以算是出現得合時。」
就算在淡市期間, 團隊亦非坐吃山崩。「這兩年間, 團隊趁空檔進一步改善系統、計劃一下未來方向,以及籌集資金。我們應對得駕輕就熟。」他強調,疫情教曉他們面對不可控外在阻力,要學懂自我調整心態。
除了大環境的外在阻力,學校和教師的保守心態亦要耐心擊破。兩名創辦人年紀輕,加上新系統、SEN 學童資料保密度高的種種因素,都是讓學校和教師覺得要三思的原因。「人人都害怕出錯,不想成為試驗品,所以試點學校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。」他們第一年說服了 3 間學校試用系統,反覆聽取意見,進而改善平台。「因為已經有第一批白老鼠,而牠們一切無恙,慢慢其他學校也開始願意嘗試。」
Rex(右一)和 Patrick(右二)的團隊。
從前人身上學懂保持正面
他們先後得到數碼港(Cyberport)、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(HKSEC)、利希慎基金的資金支持。兩人異口同聲地說:「現在終於可以多添一些員工,讓我們在決策方面多投放一些時間。」在創業初期,他們是透過一位前輩介紹而認識社企這個概念,然後參加 HKSEC,並幸運地贏得冠軍。
Patrick 說:「HKSEC 並非單純是一個比賽,它有非常全面的工作坊、培訓,以及有導師跟進。它在宣傳、推廣及財務管理方面都有涉獵。它的支援很全面,幫助我們從 0 至 1 的發展,從沒有到有是最困難的;其後從 1 至 100 就變得簡單多了。」
Rex 補充說:「我最難忘的是『真人圖書館』的環節,包括過去得獎的社企團隊成員跟我們分享。我在他們身上學懂了如何起步、如何營運社企。在了解他們如何撐過來後,我們在心態上有了轉變,學懂要保持正面。」
邊做邊學,珍惜志同道合夥伴
Rex 言談中流露着滿滿的正能量,Patrick 表示幸好與 Rex 並肩作戰,才能捱過難關。Rex 說:「如果你只有自己一個人創業,就很容易會覺得孤單,孤單時便會胡思亂想。如果有一個好的合作夥伴,大家能互相扶持。」
Patrick 指很慶幸擁有 Rex 與他並肩作戰,捱過難關。
合作夥伴很重要,好的員工亦然。Patrick 坦言其中一件難忘的事是聘用了不合適的人。他以為僱用年紀稍大而行政經驗豐富的同工,可以領導公司內的行政工作,怎料對方不諳科技,屢教不曉,最終幾經糾結下終於和平分手。Patrick 說:「原來僱人也有一定的學問,從前任職社工時完全不會知道。」
Patrick 和 Rex 強調,經營社企只能邊做邊學。「就連辦公司銀行戶口也很不容易!」但在整個過程中,他們得到大量滿足感。未來 Snaildy 計劃成立一個「共融通」的平台,在 SEN 領域內,讓各學校和機構之間的資料融會互通。
Source: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《共創。同行十五載》